信息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事迹宣传(郑雄)

来源:信息技术学院  作者:卢彪 最后更新:2025年06月16日  访问量:185

姓名:郑雄

二级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就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毕业届别:2022届

班主任:王远敏

工作单位(全称):兴义市智力象编程培训有限责任公司

人生座右铭:机械臂会生锈,代码会迭代,但好奇心永远新鲜。

先进事迹介绍:

我是郑雄,信息技术学院 2022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从大三踏入编程教育领域兼职授课,到如今成为机器人编程高级教师,六年时光里,我始终深耕青少年科技教育一线。以代码为墨、以热爱为纸,在课堂与赛场的双向奔赴中,我不仅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科技世界的阶梯,更在坚守与创新中找到了职业价值的坐标原点。

一、初入职场:在童真问号里重构教育认知

2020 年,大三的我通过校园招聘加入智力象编程培训中心,开启了与机器人编程的不解之缘。首次以 Scratch 图形化编程讲师身份站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提问常让我猝不及防 ——"老师,机器人能听懂贵州话吗?"" 代码能不能画出会下雨的彩虹?"这些充满童趣的" 灵魂拷问 ",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编程教育的认知盲区:教育不是代码的单向灌输,而是以好奇心为火种的双向奔赴。

为让抽象的编程概念触手可及,我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沉浸式故事场景:用 "小猫钓鱼" 游戏解析循环语句的逻辑闭环,以 "太空探险" 动画演示坐标系统的空间逻辑。每周备课,我都会花费 8-10 小时制作交互课件,甚至自学 Blender 动画设计软件,让 "变量"" 函数 "等术语化作跳动的动画角色。五个月后的编程考级中,我带的 9 名学生全部通过 Scratch 考级认证,当孩子们举着证书喊出" 原来代码可以让想象成真 " 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份工作正在重塑下一代的科技认知维度。

大四实习期间,我进阶至机器人编程教学领域。面对 Arduino 硬件调试、Python 算法优化等专业挑战,我开启 "白 + 黑" 学习模式 —— 白天在课堂为学生拆解机械臂原理,夜晚跟着视频钻研 机器人操作系统。2021 年首次指导学生征战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投篮对抗赛" 时,为实现机器人 0.1 秒级的投球精度,我连续 28 天泡在实验室,从机械结构的毫米级微调,到 PID 控制算法的参数迭代,累计测试17版方案。当我们的 "向阳战队" 机器人在赛场上以断崖式高分战绩夺冠时,学生们开心得原地起跳,让我读懂了 "教学相长" 的深层含义 —— 教育者的价值,从来都藏在学生突破极限的光芒里。

二、扎根黔西南:让科技之种在乡土课堂扎根

2022 年毕业时,我选择留在兴义市。彼时的黔西南编程教育尚处萌芽期,大部分家长认知停留在 "编程 = 打游戏" 的误区,学校师资更是匮乏。当时兴义的少儿编程教育才逐渐兴起,许多家长认为 "学编程就是打游戏",学校也缺乏专业师资。为了打开局面,我带着教学设备跑遍了市区小学,为孩子们上编程公开课。记得在红星路小学富康校区第一次开课,30 多个孩子挤在实验室里,眼睛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前排小男孩轻声说:"原来电脑不是只能玩游戏呀"—— 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在与学校共建编程社团的过程中,我构建了 "三阶递进式" 培养体系:低年级用乐高 WeDo 搭建 "会说话的垃圾桶"" 智能浇花器 "等趣味装置,以任务式学习激发探索欲;中高年级引入 Python 编程,结合物理力学知识设计" 循迹避障小车 ""智能温控系统";竞赛班则针对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开展 "理论建模 - 硬件搭建 - 算法优化" 全流程集训。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编程时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教育的力量——它能打破地域限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触碰未来。通过编程,他们学会了逻辑思考,学会了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更在心中种下了科技改变命运的种子。

截止 2025 年,我在兴义市累计培养编程学员超 300 人次,指导的机器人团队在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累计斩获小学组冠军3次、亚军3次、季军4次,初中组冠军2次、亚军2次,高中组亚军 2次。2024 年带学生参加省级竞赛时,我们团队的包揽了中小学的冠亚季军。吸引了省科技馆工作人员关注,如今该竞赛机器已被纳入学校科技馆青少年创新展区。

三、反哺母校:在角色转换中延续教育火种

2024 年,我所在公司接到母校信息技术学院的邀请,由我担任赛事指导老师教授 3D 打印课程。重回熟悉的实验室,看着学弟学妹们对着建模软件发愁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把多年竞赛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为学弟学妹们的竞赛助力。

2025 年,我受聘担任物理学院外聘老师,负责教授竞赛初级班课程。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创新采用 "项目制 + 跨学科" 教学法:在 "巡线小车系统设计" 课程中,通过项目驱动,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可以用什么到为什么要用再到自己制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快速掌握竞赛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未来展望:在技术浪潮中做永不停歇的摆渡人

在科技教育领域深耕的日子里,我始终保持着 "空杯心态":每年参加各类少儿编程教育论坛、机器人编程师资培训等,将 "AI + 编程" 融合教学、元宇宙编程实验室等前沿理念引入课堂;业余时间系统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将所学得知识系统转化,让小学生也能通过可视化模块体验图像识别、语音交互等 AI 技术;

从兼职讲师到竞赛导师,从服务家乡到反哺母校,我庆幸自己在就业选择时遵从了内心的热爱。科技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 —— 我曾在母校接过知识的火炬,如今也愿化作火种,点燃更多青少年心中的科技梦想。未来,我将继续在编程教育这片沃土上深耕,让更多孩子透过代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用创新思维点亮属于他们的未来。

 

信息技术学院
2025-06-11